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 馬小龍
金秋時節(jié),成縣群山處處呈現出豐收的景象,漫山遍野的核桃樹掛滿飽滿的果實,沉甸甸的核桃壓彎了枝頭。農戶們背著竹筐穿梭林間,指尖翻飛間,一顆顆青皮核桃便裝滿了筐簍。
作為“中國核桃之鄉(xiāng)”,成縣51萬畝核桃林迎來豐收季,從林間采摘到車間加工,從電商直播間到海外貨架,一枚枚小小的核桃,正以全產業(yè)鏈發(fā)展的姿態(tài),成為帶動2.2萬農戶增收、撬動縣域經濟發(fā)展的“金果子”。
管護有“良方” 枝頭見“真章”
在成縣陳院鎮(zhèn)大埡村,種植大戶崔義明12畝的核桃園里,將近400棵核桃樹的果實已經成熟,一筐筐鮮果源源不斷地送到收購點。
“今年收成很好,產量預計要比去年翻一番。”崔義明笑著說,他的12畝核桃樹平均一畝出產2800斤青皮核桃,一斤1.5元的收購價預計能給他帶來5萬元的收入。
崔義明跟核桃打了一輩子的交道,從自己種核桃樹到成為收購商將本地核桃銷往外地,他見證了成縣核桃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也分享到了這一發(fā)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。
“今年的核桃個頭真大,直徑基本都在50毫米以上,這一顆更是達到了62毫米!”崔義明拿起一顆青皮核桃用測量器測量直徑,越大的個頭意味著能賣出更好的價格。
良好的品質得益于精心呵護、科學管理。
“以前的老樹結出來的核桃沒這么大,皮也比較厚。這幾年通過種植良種以及精細管護,核桃品質提升了,銷路也打開了。”大埡村的核桃樹種植技術員杜應華告訴記者,縣里每年兩次組織技術員到核桃園現場指導,分析每一棵樹的情況,對不同的蟲病針對性地提出治療方案,多年的培訓讓村里的種植戶對核桃樹的管理越來越精細。
近年來,成縣持續(xù)開展核桃樹整形修剪、配方施肥、病蟲害防治等綜合管理工作,每年聘請國內知名核桃專家和本土鄉(xiāng)土人才,舉辦科技講座和現場培訓,覆蓋農戶1萬余人次。
同時,為了讓豐收的果實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,成縣從2023年起便主動出擊開拓市場,工作人員先后深入蘭州、西安、重慶、成都等城市的農產品銷售中心,與各地客商精準對接。截至去年,已有35家客商與當地合作社簽訂收購訂單,收購青皮和鮮果核桃3000多噸。
園里有“良種” 手上有技術
成縣核桃的好品質,離不開“好種子”的支撐。
在成縣大路溝核桃科技示范園,漫山遍野的核桃樹郁郁蔥蔥。這座2003年建成的示范園,如今已成為國家核桃良種基地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試驗示范基地,更是成縣核桃產業(yè)的“良種寶庫”。
“我們園區(qū)內收集和保存了國內外核桃優(yōu)良種質資源502份,在成縣核桃產業(yè)發(fā)展初期,率先引進100多個優(yōu)良品種,建立良種示范園,通過反復篩選,最終確定了清香、香玲、隴南755、隴南15等7個適合成縣自然條件的主栽品種。”大路溝核桃科技示范園主任李林生說。
找到適宜本土栽種的品種并不容易,李林生說:“由于核桃樹的生長周期較長,從最開始的品種嫁接,到核桃的經濟性狀、營養(yǎng)成分的鑒定,再到試驗點栽種以檢驗品種差異性,一個省級良種的認定需要近十年才能完成。”
這條漫長的路,科技示范園的科研人員已經堅守了二十多年。
截至目前,大路溝核桃科技示范園已經取得5個核桃品種的品種保護權,培育了3個省級核桃良種;園區(qū)已累計為全縣提供良種嫁接苗100多萬株、良種接穗300多萬條,為成縣乃至全省大面積發(fā)展優(yōu)質核桃提供了核心保障。
除了篩選良種,示范園還在核桃園藝化管理上持續(xù)發(fā)力。工作人員不斷試驗總結實用技術,先后開展病蟲害防治、整形修剪、品種改良、土肥水管理等試驗示范,最終總結出成縣核桃豐產栽培管理技術,并編印《成縣核桃12個月管理技術月歷》《成縣核桃十項管理技術》等手冊,在全縣推廣普及。
“以前修剪樹枝憑感覺,現在照著技術手冊來,不僅樹長得好,結果也多。”成縣拋沙鎮(zhèn)種植戶李紅梅說,技術手冊讓她從“門外漢”變成了核桃種植“土專家”。
作為隴南市扶貧干部核桃產業(yè)實訓基地,示范園每年分期分批組織市、縣、鄉(xiāng)、村扶貧干部開展綜合管理實用技術培訓,累計培訓技術人員1萬余人次,為全市培養(yǎng)了一大批核桃產業(yè)專業(yè)人才。
正是因為有了大路溝核桃科技示范園這個“良種孵化器”,成縣核桃才能在品種上站穩(wěn)腳跟,在品質上形成優(yōu)勢,為后續(xù)的深加工、拓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。如今,漫步成縣的核桃種植基地,良種核桃樹連片成林,標準化管理隨處可見,“好種子種出好核桃”的理念,已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。
車間延鏈條 放眼大市場
篩選、清洗、剝皮、分裝……走進成縣隴小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,工人們正在忙著分揀核桃,不遠處各種加工機械正在有序運轉。
作為成縣核桃深加工的龍頭企業(yè),創(chuàng)立近10年,隴小南已從最初的網貨供應中心,發(fā)展成為集種植、收購、生產、研發(fā)、加工、倉儲、冷鏈、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數字科技農業(yè)綜合體,推動成縣核桃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。
“我們年消化核桃仁1000噸,年產值達1.7億元。”公司總經理趙武強介紹,為了打破核桃“僅能作為原料銷售”的困境,隴小南圍繞核桃深加工持續(xù)攻關,成功攻克“保證核桃粉細度的同時維持營養(yǎng)價值”的技術難題,開發(fā)出核桃油、核桃粉兩大核心產品,以及核桃油軟膠囊、核桃油火鍋底料、核桃鍋巴、核桃麻花等20多種創(chuàng)新衍生品,甚至將核桃延伸到日化領域,推出核桃油牙膏、護手霜等產品。
54歲的武冬桂在隴小南打工多年,每年核桃成熟的時候,收完自家的核桃,她就來這里給核桃剝殼。“自己種核桃掙錢,在這兒剝核桃也能掙錢。”武冬桂笑著說,像她這樣在隴小南務工增收的人不在少數,最多的時候一天有近100人。
“我們不僅賣自己的產品,還幫周邊農戶賣核桃,通過‘平臺+農戶’的模式,讓更多好核桃走出大山。”趙武強說。
如今,成縣核桃的銷售渠道不斷拓寬,全縣培育電商企業(yè)和合作社60多家,以隴小南為代表的電商企業(yè),年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,將成縣核桃銷往全國各地;甘肅千里絲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外貿企業(yè),則把核桃產品出口到俄羅斯、日本、馬來西亞、南非等國家,年出口額3000多萬元。2023年,“成縣核桃”成功注冊歐盟商標,在歐盟27個成員國實現地理標志互認互保,成縣核桃正一步步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。
目前,成縣核桃種植面積達51萬畝1100萬株,2024年全縣核桃堅果產量4.66萬噸,產值5.59億元,全縣2.2萬余戶種植戶人均核桃收入2795元,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%。核桃產業(yè)已成為成縣種植規(guī)模最大,受益人口最多的優(yōu)勢特色產業(yè)。
從一枚普通的核桃果,到琳瑯滿目的深加工產品;從田間地頭的零散種植,到全產業(yè)鏈的集群發(fā)展;從本地市場的小打小鬧,到國內外市場的全面開花,這枚小小的核桃,正一步步突圍,串聯起種植、加工、銷售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成為成縣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主引擎”。
- 2025-10-09武都萬象洞索道工程項目開工
- 2025-10-09張柯兵在武都區(qū)督導調研假期安全生產工作
- 2025-09-02禮縣特殊教育學校獲“甘肅省助殘先進集體”稱號
- 2025-09-02禮縣特殊教育學校獲“甘肅省助殘先進集體”稱號






